不熄的地火——鹤岗矿区红色史话 连载三十三

第四章 激情岁月谱新篇

第三节 火红年代取得重大成就

二、 兴安竖井建成投产

兴安竖井亦称兴安台竖井(在156项工程立项时又称十号井),是鹤岗矿务局继东山竖井之后所建的又一座大型现代化竖井,它是由苏联援建的全国156项重点工程中投放在鹤岗的第2项工程。

兴安台地区位于鹤岗市西南部,距市中心12公里。早在日伪时期,兴安台地区就有小斜井生产,归南山管理。

地质资料表明, 兴安台地区煤炭储量丰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鹤岗矿务局钻探公司对这一地区进行了详查,1949-1950年, 在兴安竖井区域内共打30个手动钻孔、50个机动钻孔。1951-1952年,又增加机动钻孔12个。从而得出修改后的地质资料,证明区域内含有16个可采煤层,煤层倾角为15°~29°,煤层厚度在0.55~13米不等。由沈阳煤矿设计院认定,总的地质储量为1.7亿吨,完全具备开发大型矿井的条件。于是,国家把兴安台地区安排在156项重点工程之中,拟建一座设计能力为150万吨/年的大型竖井,这在当时堪称亚洲第一大煤矿。

1951年春,中方向苏方提供兴安台地区的地质资料,委托苏联列宁格勒煤矿设计院进行设计,设计组总工程师仍然是考然诺夫。1951年6月,国家下达兴安竖井建设项目计划任务书。

1951年夏季,苏联专家组组长鲍格莫洛夫携设计图到达中国,由沈阳煤矿设计院对初步设计进行审核。1952年8月, 沈阳煤矿设计院制定《鹤岗矿务局兴安台竖井初步审计审核议定书》,鲍格莫洛夫带领苏联专家组到达新区,开始着手建井前的各项技术准备工作。原设计井田范围4.6平方公里,1955年将井田范围修改为9.24平方公里。

因为有了建设东山竖井的经验,建造兴安竖井理应很顺利。但是,由于这一地区流沙层厚,而且涌水量很大,建井施工存在极大的困难。

1952年3月1日,在兴安台的一片荒原上, 来了一队人马, 他们是排水先锋突击队,开始进行兴安竖井建设前的排水工作。那时没有挖掘机等施工机械,完全是手刨镐施工。冻土未化,燃起干柴,化出一块,刨开一块,就这样做建井前的疏干准备工作,拉开了兴安竖井建设的序幕。1952年8月1日, 兴安竖井正式开工, 现场举行了隆重的开工典礼。出席开工典礼并在主席台上就座的有矿务局副局长李群、建井工程处经理于洪恩,以及苏联专家等人。

上午9时整,李群挥动铁锹挖下第一锹土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200多名建井工人组成的建设大军舞动锹镐,兴安竖井建设正式开始。在兴安竖井建设中遇到的最大障碍是涌水量太大。水文地质调查表明,钻孔内涌水量每小时2立方米,井筒内涌水量为每小时110立方米。作业工人身穿雨衣雨裤,头戴防水帽,脚穿防水靴,也无济于事。特别是在冬季施工中,冒着近-30 ℃的严寒, 浑身被水浸透, 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由于水大,炮药被水浸透无法爆破(那时没有防水套),经常遇到哑炮,只有涂抹防水剂, 效果虽然不佳, 但也解决了很大问题。后来,工人们又研制出“雷管分组并联法”,基本上解决了因水浸出现哑炮的问题。在涌水量过大的同时,还有很厚的流沙层,使施工更加困难。每前进一步,都有大量的涌水伴随流沙灌进。建井指挥部工程师梁志义和工人刘玉秀发明了降低水位开凿法,解决了这一难题。其具体方法是,先在主副井之间开凿一直径2.5米的小井,以工字钢维护,直抵流沙层,使水渗入到小井内,以水泵排出,从而降低了施工区域内的水位,使得主副井可以顺利向下开凿,并顺利通过流沙层。这样,边排水、边掘进、边砌筑井壁,18米厚的流沙层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顺利通过。就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1953年4月, 创出井筒月进深度40米的记录。由于采取了得力的凿井方法,缩短工期一个月,节省人力1.5万个工作日,节省钢材90吨、水泥676吨。

开凿东大巷是整个竖井建设工程的关键,与主、副井工程以及安装设备有直接关系。指挥部要求必须加快施工进度, 决定成立一支由54名熟练工人组成的快速掘进突击队。这支队伍中有一半人是中共党员,政治素质好,技术水平高, 创出一类岩巷大断面(12.2平方米)月进90米的新纪录,而且保证了工程质量,提前完成东大巷的施工任务。

为了使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掌握管理大型竖井的技术和经验,在矿井建井期间和投产之前,我国派出工人和技术人员到苏联卡尔干达矿区17号矿井实习,接受苏联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两国人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建井4年间,完成总投资5651.3万元,建成一对主、副竖井及主要大巷、井底车场、采区系统、地面工业广场等工程。在工业广场西北部建有工人村一处,民用建筑总面积为31695平方米。

1956年7月20日, 号称亚洲第一号大型竖井的兴安竖井建成投产。由黑龙江省煤管局领导和鹤岗矿务局、鹤岗市领导组成的验收委员会经过认真检查验收,兴安竖井被评为优良工程,验收委员会认定此项工程符合国家标准,准予移交生产。

在移交生产大会上,验收委员会代表国家将这座竖井命名为鹤岗矿务局兴安煤矿,并宣布任命徐芊为第一任矿长、魏同为第一任总工程师。徐芊担任兴安矿矿长不久即升任鹤岗矿务局副局长,之后又担任矿务局局长。     1966年,徐芊调到宁夏回族自治区,先后任贺兰山煤炭工业公司副经理、银川市委书记、宁夏回族自治区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魏同是全国知名的煤矿专家,早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在建设兴安竖井期间,为筹备处总工程师。1963-1978年,魏同任鹤岗矿务局总工程师,曾为鹤岗矿务局的发展作出过较大贡献,后调任黑龙江省煤管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几年以后,又被任命为中国矿业学院党委书记。

兴安竖井自建成以后,成为鹤岗矿务局的主力煤矿,在以后的几十年里,经过多次地质精查,证明该区域内煤层赋存较好,可采和部分可采煤层多达23个,地质储量6亿多吨。因此,后来又对这个煤矿进行了多次延深和改扩建,兴安竖井的最高核定生产能力达到360万吨/年,相当于再新建一座大型矿井。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