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号大院

婴儿躺在摇篮里看一切是新鲜的,睡在那里是踏实的,见到摇自己的妈妈是幸福的。而当他长大被带入社会后,儿时的人生又如同进入了生活的大摇篮,像婴儿一样在新的摇篮里成长。

我出生在哈尔滨市道里区红霞街89号的大院,在这里生活11年。离开它时,我正好读完小学三年级,刚刚走完儿时的成长阶段。过后,每当回首儿时的生活,就发现我那时的记忆,全部都集中在这个大院里。我是在这个人生摇篮里走向少年时代。尽管它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已经被重新规划建设了,但它与我的童年已经紧密地融化在一起,永远烙在了我的心上。 

89号大院,是我成长的摇篮,难以割舍,难以忘记啊! 

记得红霞街是一条老街,又叫西三道街,东西走向,东端是著名的中央大街,在中央大街往北直通松花江人民防洪纪念塔,西端是经纬街,车辆厂文化宫就在路口右拐的右侧。平行中央大街有两条街穿过红霞街,从东排列,第一条是通江街,直通松花江边降龙雕塑路口;另一条是高谊街,往北到友谊宫,它身后就是松花江畔。 

89号院就坐落在高谊街与经纬街之间的红霞街路北侧,毗邻神秘建筑大院红霞幼儿园,穿过高谊街,就是市里最早并有名的红星体育场。院里有一栋三层L型中式红砖楼和一栋开始只有一层的俄式楼,六十年代初这个俄式楼又接了一层,沿红霞街从东向西排列。两楼中间仅隔不足两米,是院内人上街出入的通道,在院的西端,有一个可走大车的通道。院里东北处有日式平房一座,与楼对面约五十米远的西北边,是一趟L型的板棚子,是我们三层楼人家的小棚子,一家一个,主要装煤和木板子等烧材及杂物。

这个院,不仅里院大,外院临街地方也不小啊!楼是坐北朝南的,楼立面到马路牙有近二十米的距离,顺着红霞幼儿园的院墙向西延长,是外院两米高的木栅栏,刷上藏蓝色的油漆,形成了一块长约五十多米宽约十六米的长方形空地,一般由一楼的住户按对应的宽度来开垦它,多数人家都种花草,成了我们院的小花园。而另个楼却没有圈成院,开放式的,因为他们除了挨着我们这个楼的一家是在院内北向开门的,其他住户都是在院外,楼是南向开门的,门对着街,门前的空地有一些大榆树,枝繁叶茂,三伏天遮荫纳凉,很舒服的。 

听大人讲,初期分房,我们这栋楼的大人原来都是一个单位的,那时分的房子,后来单位调整,就去了不同的单位。楼里户号是从临街西头依次向东,折后再向北顺序排列,记得每层12户,从西头排到北头,就是101至112。整栋楼是外楼梯,连接二、三楼通体的外走廊,入户门在走廊上。每层除了拐弯户是两屋一厨外,其它都是朝向不同结构相同的一屋一厨。临街的一边是南北通透,折到邻红霞幼儿园西边墙的是东西通透的。南北通透临街,房前无遮挡,采光好,阳光足,冬季比较暖和,而东西通透房则正相反,再加上与幼儿园西侧墙栅栏只有一米的距离和幼儿园内的一排大树遮挡,除三层光线略好一点,下面两层常年就只剩下阴冷潮湿了。 

在大院里住的人基本都是普通市民,没有名人大官,好像有一、二人偶尔有吉普车或三斗摩托接送。也没有年龄很大的老人,多数都是三十左右岁的年轻夫妻带着二、三个年龄相仿的孩子,男人上班,女人持家,和睦相处,互相帮助,一片和谐氛围。 

我就是在这个大院中的楼里生,在这个大院里生活,在这个区域里长大。十一年啊,大院作为我的儿时摇篮,我的儿时天地。是我在梦中常常记起的地方!

我记得家里住过的房间从212调整到301。那时爸爸单位根据二楼的那个房子常年阴暗潮湿的实际,考虑不适合我家孩子太小,不利于小孩子成长的困难,在那家搬走后就调整给我家了。从此,我家在舒适充满阳光的环境中,过着安宁快乐的日子。我们兄弟五人是在这里出生长大。我们从离开母亲身体那个温馨的小屋后,就在301这间房子里,就在这个89号大院里,就在附近的区域内,学走路学说话,学文化在玩耍……这里到处都留下了我们的欢笑和小脚丫的印记。

我记得这里有我们最纯真感情和最单纯的人生交往学习活动。幼年的好奇,在睁大眼睛认知一切中度过;儿童的渴望,在与小伙伴的嬉戏交往中和常常提问的“是什么”“为什么”中,体会感受,积累知识。父母和曾喜欢我们的大人,还有学校的师者,都成为启蒙教育我们的最好老师。

我记得我们在这里懂得了爱的珍贵,劳动的光荣。父母的亲情抚爱,邻居叔叔阿姨的关爱,小学老师的鼓励,都在润物无声中,默默地潜移默化地传承给了我们;家中的诸多家务,兄弟五人的互相照看,学校的日常管理劳动和活动,都给我们以教育和启迪。从此,不断打下了爱劳动,服务帮助别人,承担起应尽责任的意识。 

我记得的事还有很多,包括我们茁壮成长的方方面面。它就是我初到社会的摇篮,哺育我扶持我稳步走上社会新生活!因此,当要离开它时,我们充满了依恋和不舍,不想和它说再见,最后只好在无奈中与之依依惜别。 

1966年暑期已过,“文革”的破四旧抄家在“造反派”的造反下,逐渐增多,不同派别的街头演讲鼓动和散发花花绿绿的传单到处都是;小学五六年级以上的学生都在研究打听如何上北京接受伟大领袖在天安门的大检阅。中央大街每天都有大卡车拉着抄来的“四旧”东西和人员进行游街示众。学校停课,谁也不知道什么时间开学;学生在家,无所事事,没事就到中央大街看热闹……就在这种形势下,父亲单位搬迁到绥化县城,我们家就要到那里生活,离开朝夕相处十多年的邻居,离开承载着我们太多太多生活的大院,离开留有我们足迹和快乐的红霞街区域。要离开哺育我最早人生的摇篮! 

我始终不能忘记离开那天的情景和心境。记得离开大院是国庆节刚过。6日这天,天气晴朗,虽然已是秋天,但“秋老虎”还是很毒的。升起的太阳,光芒斜射到屋里,照到白色的墙上,又缓慢地倾泄到深红色的木地板上,一切依旧,没有一点要离开的意思。我们家在这明媚的早晨,暖暖的阳光里,早早就起来了。饭后,把最后的东西收拾好,把房间打扫干净,就等大卡车来接我们了。听父亲讲,今天接我们的车要送两家,先到我们家接我们,然后到父亲单位同志家去接他们。车送我们到火车站买票,发快件,到绥化后当天就可以把快件取走。 

车定的是8:30到我们家。没到点儿呢,我们打开房门,清新的空气还是和每天一样,一下子涌进到屋里,它对屋内打包的东西视而不见,对主人的依依不舍的欲离开的心情不管不问,像每天一样在屋里弥漫,扩散到每个角落。我们来到了走廊上,深情地看着熟悉的整个大院,看着每家每户的门,看着出来的每一个熟悉的人……就要离开了,一切都难以割舍,难以忘怀,让人不忍离去! 

我想,此时此刻,妈妈的心里一定是最不平静的。因为在邻里之间妈妈的互动活动最多,感受也最深。

她一定记得五个孩子小的时候,都吃过邻里家的许多饭。“吃别人家的饭好养活”,“小孩子都喜欢吃别人家的饭”,这就是孩子吃别人家饭的逻辑。可是,首先人家得有吃的,还得有人愿意给你家孩子吃啊! 

她一定记得家有困难时的邻里帮助。家中入不敷出,每当月末,经常遇到差几元钱的接续,就只好向邻里借点周转,他们都很大方。等父亲开支,妈妈第一件事就是还钱,因为她知道,那时谁家都不是很宽裕,再说信誉比钱更重要啊! 

她一定还记得大家相处的是多么融洽和谐。对待生活中的小事,虽然没有人计较,但又都很认真。比如,今天吃饺子时发现没醋了,就到有的人家借一碗,或者借勺香油,或一碗酱油,或者一小盆米呀面呀之类的,或者借根针或要点线,等等事情,往来之多,从无过错。邻里之间的帮衬形成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大院的风气啊! 

妈妈记得的这些邻里间的故事是多么让人怀念啊!现在生活好了,邻里之间有多少是老死不相往来,相住十年八载竟然互不相识。

车快来了,父亲和我们要把托运的东西先搬到楼下院里。这时,楼上的邻居就出来了,赵家胖子哥哥和王家大哥来我家主动帮忙往楼下搬东西,两位赵娘和王婶,还有滕家大姐姐等过来或站在走廊上和妈妈打招呼,有的又跟着我们来到了楼下和我们一起等车。楼下的吕娘魏娘张婶等也都来了,我的几个同学来了,默默地从不同方向看着我和我的家…… 

时间到了,随着一声“滴”的汽车鸣响,搬家的汽车从大院西侧大车道缓缓驶入大院,稳稳地停在了我们跟前。几个大哥哥帮我们把东西搬到了车上,然后,我们家人全部都上了卡车,站稳扶住,接着,车就启动了…… 

再望一眼这个留下我们家生活气息和影子的大院,再看看楼上楼下送我们的人们和挥动的手臂,听着他们说的“来信啊”“回来啊”的情深意长的话语,我深深地记住了这个大院和大院里的亲人,记住了我曾经的的摇篮我的家…… 

这时的妈妈早已哭成了一个泪人……

后记:我家离开了大院,但我们的感情已经把这里当成了家,把这里的人当成了亲人。当年11月的一天,赵家胖子哥哥到绥化参观儿童福利院时到了我家,赶上我家在挖室内菜窖,就二话不说,拿起锹就挖,直到挖好才走。我一个弟弟,1973年夏天,离家走了,全家都很着急。第二天早上,爸爸接到大院102户吕娘的电话,告诉了弟弟的情况,父亲领着我赶紧坐火车来到哈尔滨的89号大院,到吕娘家把弟弟接了回来。我在大院没改造之前,连续几年都每年来一次,住在303号滕大爷家,他家小儿子就是我的发小同学。有一次他家中无人,就住在了三楼的赵娘家。改造后,89号大院没了,这里的人家都乔迁走了,一些长辈也不在了,当年我们这些孩子都变成了老人,我现在只与发小同学联系,偶尔见见面,我写的大院回忆每篇都给他看了,并从开始的第一篇就告诉他说,大院里的事情你最有发言权,不准确的你都可以提出来修改。这就是我们因89号大院结下的亲人之恋,亲人之情!

89号大院,我的摇篮我的家!流年改变了大院,你却永远地留在了我的心里!

谢谢红霞街89号大院和曾经在一起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