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是一种缺憾

       三十几岁的人开始想家,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这个月对我而言,体会到的更深了,因为他离开了……   

       三月的天,春风依旧是不解风情,绵绵的细雨也跟着凑热闹,老家的那句话“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雨”最近也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

       下午接到母亲的电话,噩耗也定格在这一天——3月27日,大伯去世了。而我坚守在居家隔离的线上教学阵地,体会到了几天前还在给学生讲的陶先生的那句“情在骏奔” ,固然有些事情不发生在自己身上,永远没办法感同身受,此时,心中五味杂陈。

       父亲这代有兄弟三人,大伯是奶奶的长子,爷爷去世得早,长子如父,家庭的重担难免就落在了他的身上。十来岁的年龄,操持起田里的农活,从笨拙到熟练,这一过程可想而知,其中的艰辛自不必说,我承认,是从糖罐里长大的我体会不到的。然而没有上一代人的苦,怎有下一代人的甜。

       我是张家三代唯一的女孩,自幼祖母喜欢,伯叔婶娘疼爱,物质上的丰盈相比三个长我几岁的哥哥自然多之又多。童年是在大伯的谜语故事中长大的,每次大伯来我家或者我去大伯家,总会缠着大伯给我出谜语或是讲故事。诸如“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一文钱”这样的断句故事最早是我在学龄前从大伯那里听来的,后来,上学了我还骄傲地将这些讲给小学甚至初高中的同学。上班了,也作为例子讲给我的学生们,作为语言学的入门引导。我很好奇大伯怎么大脑里装了这么多东西,直到他送给我一本《谜语故事大全》并告诉我:“丫头,知识都是从书中来的,等你大了,要好好念书。”大伯于父亲和老叔而言,我想是一种精神上的依赖,于我而言可以算作是我语言的半个启蒙人了,句读的概念,读书的重要都在那时种下了种子。

       大伯是兄弟三人中书读得最多的,也是最喜欢读书的,他去党校学习时,有一次自行车坏了,硬生生推着车子到达学校。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能毅然追求精神层面的果腹,这难道不是一份赤子之心么?我想不是人生际遇,或是突遭家庭的变故,大伯的人生之路应该会走的更顺畅一些,不会是今生这般坎坷和不如意。后来父亲和叔叔娶妻生子,奶奶去世,大伯家的大哥成家立业了,大伯可能觉得身上的担子没了,大半生的不如意和不容易终于压垮了他,就倒下了。瘫痪在床的两年里,大伯思路还是挺清晰的。每次带礼物回老家探望他,他总会和我提及到那本《谜语故事大全》,还认真的告诉我,“长这么大,没给你什么礼物,就只送你一本书。”很遗憾,我一直没告诉他这本书对于我是那样的弥足珍贵。

       人生不缺美好,只缺刚好。刚好遇见,刚好欢喜,刚好分开,刚好忧伤……记得以前看过一句话,大概意思是,如果想去做什么,趁着内心还有冲动的时候赶紧去做吧,因为你会发现,小时候你很喜欢的玩具,没钱买;等长大有钱买的时候,你已经不喜欢了。就像我,小时候,总被鼓励着飞出去;长大后,又总想着什么时候能放假,能飞回去,可是时不我待。就像大伯,他走了,从此只能出现在我的梦里,他走了,从此故乡变成了一种缺憾。愿你我都能在刚好的年纪,做刚好的事,不然再好的事终究就会成为一种缺憾。

       窗外阴雨绵绵,“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多希望大伯的结局如这次断句一般,天不遂人愿,斯人已逝,唯期一路走好。下一世,我还是那个坐在门墩上给你念童谣的女孩,你还是我的大伯,只是你不再那么苦了,好不好?